解读《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时间:2023-07-04 21:42:08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江芸涵

近日,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建立有效运转的省校两级“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进一步提高,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整体缓解,高校人才培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川观新闻记者采访了省级部门和部分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教育专家等,解读《意见》出台的背景和其中的亮点。


(资料图)

为什么要改革?

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招生与就业联动不足

其实,“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并不是新名词。早在2017年12月,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各地和各高校开始探索构建“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

2021年春季学期一开学,四川农业大学发布重磅通知:停招专业13个,涉及13个学院。涉及专业之多、调整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在校长吴德看来,之所以痛下决心自我革命,是“改革虽难,但箭在弦上、势在必行”。长期以来,专业“多而不精、大而不强”是制约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一大深层次问题。

“要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之策,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并使之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是必由之路。”吴德说,从2019年至今,学校已将91个专业调整到76个,停招政治学与行政学、包装工程等就业率偏低的专业,新增智慧农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社会需求较大的专业。

四川农业大学不是个案。川观新闻记者从教育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通过建立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实施重大教改项目引领等举措,高校学科专业结构逐步优化,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但仍存在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不高、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招生与就业联动不足等问题。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来看,部分高校专业布局贪大求全,专业调整存在“惯性大”“反应慢”“力度小”等问题。“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准、适应性不强,与产业发展新业态、职业岗位新要求、就业工作新动向等脱节。”

另外,从招生计划和联动机制来看,存在“有什么教师招什么学生”“什么专业热门就多招什么专业学生”的问题,导致专业招生计划该增的不增、该减的没减。招生计划调整与毕业去向落实率、就业专业相关度、就业单位满意度等数据联动效应不强,招生就业培养联动运行制度、重大事项会商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等亟待健全。

为推动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知识结构同社会就业结构相匹配,我省决定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以“强化省级统筹、优化布局结构、提高建设水平、打造优势特色、提升服务能力”为总体思路,研究制定专业设置改革、招生计划动态调整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就业创业改革方案。

改革有哪些亮点?

以问题为导向,省校两级联动、部门协同联动

一年多来,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开展广泛调研,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合力推进,聚焦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研究对策,形成《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意见》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保障三个部分,以“服务发展、适应需求、促进就业、协同创新”为原则,从抓就业促招生机制和人才培养改革的角度,明确提出六方面重点任务。

川观新闻记者注意到,重点任务和组织保障的内容表述均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省级层面的任务和保障,另一部分是校级层面的任务和保障。对此,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充分体现了“省校两级联动”的特点,《意见》对省级部门和高校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要求,部门重政策引导,高校重执行落实。

不仅是省校两级联动,还有部门的协同联动。按照《意见》要求,今后,教育厅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等相关部门,联动发布全省产业发展规划、人才市场需求报告、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报告等,共同推进“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

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突出联动机制政策体系的部门联动和系统建构,力求相关措施聚焦改革关键环节,特别在专业结构的精准调控、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举措等方面聚焦了当前学科专业建设的难点堵点,充分体现针对性、前瞻性和操作性。

如首次实行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红黄牌”提示制度,“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两年低于50%的专业点实行黄牌提示,对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三年低于50%的专业点实行红牌提示。”

又如实施高阶课程建设计划,建设一批体现前沿学术成果、最新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的高阶课程,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实施创新实验行动计划,支持教师将科研成果和产业企业真实项目融入实验教学内容,开发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探究性的实验项目。

四川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南石油大学教授韩传军认为,《意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了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增强高校人才培养适应性的改革主题,措施具体,层次分明,逻辑严明,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符合省情教情,有价值、有意义,出台后有利于深化我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如何推进实施?

建立省级专业评估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主体在高校。如何让高校下功夫动真格,评估这根指挥棒需要发挥作用。《意见》提出,“探索建立省级专业评估机制,加强专业建设质量的动态监测。”对此,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将建立新设专业检查评估制度,在新设专业招生的次年和毕业学年组织实施专业评估,评估结论作为新设专业继续招生、暂停招生的依据,具体评估办法已经在制定中。

此外,《意见》对高校负责人也有考核。“加强对地方属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建立通报制度,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并将评价和检查结果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安排招生计划、新增专业备案、重大项目立项和资金支持的重要参考。”

“招生、就业、培养联动是高校必须答好的‘综合题’。”成都工业学院党委书记严余松说,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倒逼学校不断深化校地企合作和产学研合作。一方面,最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另一方面,打通企业需求、人才培养意见反馈通道,有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走向深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适应度。

省内高校陆续行动起来,调结构、强效能、提质量,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促进高校学生“入口旺,出口畅”。

西华大学从2021年至今,一共停招了21个本科专业。学校教务处处长蒋珍菊告诉记者,学校对专业教育质量开展动态监测,及时调整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专业,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度。今年,西华大学新增“增材制造工程”专业,以填补3D打印人才方面的匮乏。

蒋珍菊介绍,学校制定《西华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管理办法》,通过每年持续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开展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在此基础上,将就业指导服务及需求深度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通过重构课程矩阵,提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

四川农业大学有新打算: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等为指引,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充分衔接,加快调整传统专业,推进农工、农理、农文、农医等专业深度融合,改造或增设一批多学科交叉的新专业。

吴德表示,重点抓好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个核心”,不断完善优化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实施好“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和“登峰计划”,落实好研究生教育“八大行动”,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高。

关键词: